关于我们

X
新闻资讯子页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国泰人寿牌局 一张合资牌照,两块金融版图(2005/02/24)
发布时间:2009-06-03

国泰人寿牌局

一张合资牌照,两块金融版图

2月24日,陆家嘴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内地与台湾地区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泰人寿”)举行了隆重的“新婚大典”。

合资双方意犹未尽。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泰金控”)欲大规模进入内地金融市场,而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下称“东方航空”)则“阳谋”金融控股。2月25日,国泰金控掌门人蔡宏图即到苏州和南京“探路”,旗下的银行和产险公司进入内地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而东方航空则南下香港,收购证券公司,加速金融扩张。

第一家台湾地区合资之争

2004年4月27日,台湾地区国泰和东方航空合资成立寿险公司获得保监会的筹建批复。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建,同年11月,国泰人寿提交开业检查申请,月底获得检查通过,2005年1月24日开始营业。一个月后,两家公司补办了开业典礼。

国泰人寿注册资本为8亿元,东方航空和台湾地区国泰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下称“台湾地区国泰”)各占50%的股权。

台湾地区国泰长期占据台湾地区寿险市场份额第一的位子,平均每三个人中有一个台湾地区国泰的客户。合资公司的成功开业,使台湾地区国泰成为台湾地区寿险业第一家进入内地市场的寿险公司。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仅仅一年前,“第一家进入内地市场的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桂冠几乎被另一家台湾地区寿险公司——台湾人寿摘得。

进入内地市场,历来是台湾地区保险业的梦想。包括台湾地区国泰在内,新光人寿、国华人寿、台湾人寿、国宝人寿等寿险公司,都与内地的保险业,在培训、人员互访等方面保持长期而良好的互动关系。

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称,当年,为对抗友邦保险(AIA)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寿险代理人制度,主要就是从台湾地区国泰引入的。

2004年年初,台湾人寿出人意料地抢先一步,携新台币2.6亿,参股德隆系控制的东方人寿。该参股计划于当年4月获得台湾地区相关部门的同意。

东方人寿的一内部人士回忆,彼时,包括高管人士安排等都已经谈妥,东方人寿将全部引进台湾人寿的营销模式,按照计划,去年上半年,东方人寿正式开业。

但是,控制东方人寿的德隆系突然崩盘,东方人寿受牵连遭保监会勒令停业。

保监会的一高层人士透露,在2004年初的一次资金运作检查中,发现东方人寿存在银行的注册资金早已不翼而飞,并转移到了德隆系控制的另外一家证券公司德恒证券的账上。受此拖累,东方人寿正式开业杳如黄鹤,而台湾人寿参股一事自然搁浅,“两岸第一家”滑入了台湾地区国泰的囊中。

台湾地区国泰成功进入内地市场成为台湾地区寿险业的“大事件”。面对已趋于饱和的岛内市场,台湾地区寿险业何去何从一直是岛内激辩的话题。而巨大的内地市场,成为台湾地区寿险业进入内地的直接原因。

巧合的是,2月24日,著名评级公司穆迪公布了台湾地区保险业年度报告。穆迪认为,“台湾地区传统储蓄型保单市场已经饱和,使得寿险公司开始发展利变型年金、投资型保单、分红保单等商品。”对于台湾地区寿险而言,“小型寿险业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至于大陆市场长期来说是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机会。”

台湾地区国泰虽然是台湾地区第一大寿险公司,但随着1993年台湾地区开放保险市场,加上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的外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台湾地区国泰市场份额从颠峰时期的60%,骤然降为近年的20%~30%。

国泰金控内地谋划

表面来看,国泰人寿的合资方为台湾地区国泰。但是真正决定国泰人寿走向的幕后力量,则是台湾地区国泰的控股公司——国泰金控。

根据国泰金控网站提供的资料,国泰金控是台湾地区最大的金融集团,注册资本为新台币1200亿元,近3万名员工。目前,国泰金控各子公司的客户总数超过800万,并有500多个分支机构。几乎台湾地区每2人中就有1人是它的客户。

国泰金控下辖多个金融行业,涉足保险、银行、证券等,其中国泰世华银行、世纪产物保险均已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是台湾地区最大民营企业霖园集团老板蔡万霖的第二个儿子,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赴美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以及律师执照。1990年起,正式从被疾病捆扰的父亲手中接下国泰人寿董事长的位子。2001年底,国泰金控成立,蔡宏图成为董事长。

台湾地区的一媒体人士称,蔡宏图做事果断,行事低调。不过,或许是因为新公司开业的兴奋,一向低调的蔡宏图透露了国泰人寿以及国泰金控的部分战略构想。

蔡宏图认为,国泰人寿在商品创新、人员培训、服务项目等方面比其他内地保险公司有优势。但是由于上海的保险市场比较成熟,有许多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以及国内的寿险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而国泰金控对于国泰人寿的期望是,五年内必须在上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及排名,第六年到第七年开始获利。

蔡宏图还称,台湾地区国泰已派来五六十位台籍管理人员在上海负责筹建工作,其实不只是为了上海这一点,国泰人寿预计明年将在内地开设第二个据点,选址可能在北京、成都,或者江浙一带。

寿险业务打入内地市场仅仅是国泰金控旗下的国泰世华银行、世纪产物保险也将先后进入内地。其中世华银行内地代表处设立已经满两年,有资格提出成立分行的申请。而世纪产险目前正在积极规划。满足条件后,希望能继续和东方航空合作,以参股或合资方式均可。

东方航空做金融控股

国泰金控能够率先涉足内地保险市场,坊间多认为,其合资方东方航空功不可没。东方航空为中国三大航空集团之一。2002年民航业重组中,原东方航空公司向西兼并西北航空,联合云南航空,于2002年10月11日组建现在的东方航空。总资产超过500亿元。

至于选择和台湾地区国泰合资的原因,东方航空总裁李丰华称,台湾地区国泰的经营比较成功。

在人事安排上,国泰人寿董事长由东方航空的副总裁曹建雄担任,总经理由台湾地区国泰的副总经理张发得担任。在董事会六人中,台方和中方各派三人;中方代表主要负责财务会计部分,台方代表主要负责行销业务部分。

曹建雄认为,东航的优势在于,“大量的客户资源和遍布国内外的网络”。

而负责业务的台湾地区国泰不负期望。总经理张发得称,开业一个月后,自行培训了六十多个业务员,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人均销售保费(标准保费)超过万元;同时国泰人寿还与中国银行等合作,有五十个网点销售银行保险,累计销售700万元。

不过保险远不是东方航空打造金融链条的最后一环。

尽管李丰华相当谨慎地表示,“要以主业为主,协调发展相关业务。”但实际上,东方航空正在金融控股的路上疾行。

目前,东方航空已经拥有财务公司和期货公司,如东航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东航期货目前的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仅能从事代理业务,但是东方航空希望作成有自营业务的大型期货公司,并计划于下半年增资至1亿人民币。

就在合资保险公司开业的同时,东方航空还在积极谋划进入证券、基金等行业。由东方航空等参与发起设立的汇添富基金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获准开业,上半年首只基金即可正式发售。另据香港的媒体报道,东方航空将在香港收购一家证券公司,并已选定对象,只等监管部门下发相关的同意函。

国泰人寿带来了什么?

国泰人寿的开业仪式真可谓隆重,规格之高也不多见,不仅有国台办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贵宾以及海内外媒体总共200多人,本人也有幸凑了一回热闹。

整个仪式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感到遗憾和意犹未尽的自然是媒体记者,因为是台湾地区的首家保险公司落户大陆,他们似乎有很多问题没来得急问。透过新闻通稿的细节,笔者发现伴随国泰人寿来到大陆的除了公司品牌理念之外,还有一件不为人关注的产品——长期看护保险。

长期看护保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保险,是一种主要负担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和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护理的原因,可能是意外受伤、疾病,甚至老人痴呆症等。

长期看护保险在外国属于出现较晚的一个险种,欧美国家一般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在日本2000年4月才开始出现,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却相当快,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些国家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从而导致了长期看护保险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长期看护保险还处于萌芽状态,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社保体系里也不包括护理费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完成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的过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可见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快于一般国家。

专家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4亿60岁以上人口,约占人口比重的26.53%。随着医疗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相应地,老人需要卧床护理的周期也延长了。而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扬,老年护理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父母因为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所以往往也赞成这种做法。

虽然笔者对该产品的内涵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对它的销售预测也无法判断,更无意为该产品做广告,但从文字中能感觉到,这样的产品还是比较适合国人的,目前在国内应该是市场前景的。但是笔者不明白,为什么国内其他寿险公司没有能开发这样的产品。

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制约国内保险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品单一,而且同质化程度过高,产品个性化不够。上新产品时一窝蜂,结果导致老百姓对产品的选择余地并不是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国泰人寿的长期看护保险倒是带了个好头,笔者衷心希望国泰长期看护保险能够一路走好,更希望国内其他寿险公司也能够从老百姓实际需求出发,更多地开发出适合广大民众的保险产品,使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