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X
投诉指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客户服务 > 消费者权益保护 > 老年人专区 > 老年人专区
老年人专区
老年人专区
  • 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月|老年人投资理财如何避免被“坑”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为了减轻儿女负担、为了自己更好地安享晚年,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希望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然而,老年人普遍缺乏金融相关知识,有的贪图小便宜,过度追求高收益,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在此提醒广大老年朋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集资,守住自己的养老钱。

     

    针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骗局有哪些套路?

    套路一: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向老年人收取“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以投资养老床位、养老建设项目等名义吸收资金,并且承诺给付高额回报;

    套路二:以“投资收藏”为诱惑,以远高于市场价格出售画作、纪念币、邮票、工艺品等所谓的收藏品,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未来会高价回购,引诱投资者购买;

    套路三:以“理疗保健”为噱头,出售昂贵的理疗器材,声称不仅可以自己使用还可以“出租”赚取利润,“又能健康,又能赚钱”;

    套路四:以“免费试用产品”为诱饵,声称缴纳一定费用成为会员,就能得到免费产品试用,还可以通过宣传该项目获得一定比例的“宣传费”;

    套路五:利用“养生讲座”“免费旅游、免费体检”“免费领取小礼品”等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乘机推介理财产品。

     

    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时应该注意什么?

    1. 警惕高收益理财产品。“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是基本投资规律。普通老年人承受风险能力弱,在理财策略选择上,宜以稳健为先,千万不要相信“零风险、高回报”的宣传。除非个人经济实力较强,能达到信托、私银理财或是私募基金的购买门槛,否则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说,目前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可信度较低;

    2. 不要贪图小便宜。对于销售人员上门送温暖,承诺带老人免费旅游,免费送大米、送鸡蛋等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便参加某些公益讲座等活动,也不要被忽悠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很可能会遭遇投资陷阱;

    投资前要和家人沟通。很多老年人不会上网,信息相对闭塞,遇到话术高超的理财产品业务员,很容易被忽悠。因此,做出投资决策前要和子女、家人多沟通交流,请他们利用网络等媒介对所投项目进行调查,一定要了解投资的是什么、投资过程中有哪些风险及所投公司的历史背景。

  • 关于以养老服务名义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保健品”的风险提示

    近期,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名义,承诺高额回报,以向老年人收取会员费、床位费,欺诈销售“保健品”等手段,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此类活动不同于正常养老服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一、高额返利无法实现。返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企业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正当服务实体和收益,资金运转难以持续维系,高额返利仅为欺诈噱头。

    二、资金安全无法保障。一些养老服务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或超出可持续盈利水平承诺还本付息,并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吸收公众资金。大量来自公众的资金未实施有效监管,由发起机构控制,存在转移资金、卷款跑路的风险。

    三、健康需求无法满足。一些企业通过会议营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检查、免费体验、赠送礼品或者不合理低价旅游,以及电话推销、上门推销、网络销售等形式,向老年人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推销所谓“保健品”,因“保健品”概念无法律定位,经常被采用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手法,与合法注册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进行混同,骗取消费者信任,但所声称的保健功能未经科学评价和审批,往往不具备保健功能,甚至贻误病情。

    四、运营模式存在违法风险。一些养老服务机构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养老山庄,或者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吸收资金。部分企业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免费旅游、赠送实物、养生讲座等欺骗、诱导方式,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相关机构及参与人员的上述行为存在非法集资等风险。

    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非法集资应承担相应责任,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请广大老年人和家属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和传销,防止利益受损。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 老年人最易沦陷的四大理财误区,你都知道吗?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

    正确认知银行理财

    了解自己

    先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投资的收益和流动性需求等。

     

    了解产品

    产品是否具有保本条款(在不保本的情况下,要了解本金可能的损失程度)、产品的投资方向或挂钩标的、产品的流动性安排(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提前获得本金和投资收益)、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产品面临的其他各种风险等。 

     

    适度匹配

    配合银行人员完成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填写,再根据测评结果选择可承受的理财产品。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要牢记五个不等于” 

    (1)银行理财不等于储蓄存款。

     

    (2)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3)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

     

    (4)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

     

    (5)投资理财不等于投机发财。 

     

    老年人投资理财要走出几个误区

    贪利 

    提醒老年人提高警惕,越是高息,可能是陷阱的几率就越大。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老年人最好不要选择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可以优先选择储蓄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投资。 

     

    担保 

    老年人不能轻易给别人担保,在看不准”“摸不透的情况下,明哲保身是老年人安全的理财方式。 

     

    跟风 

    适度匹配:配合银行人员完成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填写,再根据测评结果选择可承受的理财产品。 

     

    集中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应对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应当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 转给爸妈!守住养老钱,监管的提醒要收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近年来,一些金融诈骗不法分子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群体,凭借层出不穷、花招不断的诈骗手段,骗走老年人辛苦攒了一辈子的积蓄。

     

    老年人该如何识别诈骗陷阱、守住养老钱呢?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谨防四类骗局。

     

    1   承诺养老型诈骗

    以房养老陷阱:某些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出借资金,再用所获资金购买其所谓的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不法分子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并将资金取走擅自使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取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政策补贴陷阱:某些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给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打电话,谎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府补贴和药费补助,通过收取高额邮寄费、代办费、手续费等形式进行欺骗误导。

     

    2   投资收藏型诈骗

    新兴金融投资陷阱:不法分子利用私募众筹”“合伙人”“海外股权”“天使投资等新兴金融概念混淆视听,给老年人设置各种陷阱。老年人购买产品结果变成合伙人,而合伙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最后被告知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老人们才发现之前投资的其实是不法分子注册的空壳公司,而投入的资金已被转走或亏空。

     

    稀有纪念币陷阱: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等宣传语常被不法分子用来吸引老年人投资,一些不法分子还许诺在短期内会帮助老年人将纪念币进行拍卖以实现收益翻番,其实只是售卖一些外表华美的工艺品或翻版印制的纪念钞,没有任何价值,也无法再次出售获利。

     

    3  低价购物型诈骗

    奇效保健品陷阱:不法分子自称保健专家,通过电话推销介绍奇效保健品,并称只要购买满一定额度之后,即可获得补助款。然而等到钱款到手,保健专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低价购物陷阱: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途径发布二手物品转让信息,一旦与其联系,便以缴纳定金、手续费等为由骗取老年人钱财。

     

    4  伪装冒充型诈骗

    冒充亲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信息后,伪装成老年人的亲友,以借款、救急等理由发送短信,要求老年人向其转账汇款。

     

    冒充公检法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年人医保、社保账户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或以老年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为由实施诈骗。

     

    冒充中奖诈骗:不法分子以热播电视节目组的名义向老年人发送短信,称对方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以获得奖金需交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为维护财产安全、护航幸福晚年,

    北京银保监局提示老年消费者:

    1、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自身识别能力。多参加正规金融机构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线上线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教育活动。多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办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以有效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快速识破骗局,避免资金损失。

     

    2、提高警惕意识,防止个人信息外泄。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及家庭的各类信息,避免个人资料外泄,不轻易将个人身份信息、卡号密码等告知他人,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接收到的手机验证码信息等。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3、科学理性投资,抵御诱惑不贪小利。天下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不可信。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面对投资项目不轻信、高息诱惑不盲信、熟人承诺不听信。如有理财投资需求,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咨询专业从业人员,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理性选购金融产品及服务。办理前要多途径进行信息核实,识别不法分子的伪冒、欺瞒手段,避免跌入设好的陷阱。

     

    4、冷静应对诈骗,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老年人如不幸遭遇金融诈骗,千万不要慌张失措,一定要保持冷静,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忌心存幻想,在不法分子的陷阱中越陷越深,遭受更多财产损失和不法侵害。

     

    注:以上内容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 关于理性投保五注意的风险提示

    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为更好保障老年生活,抵御年龄增长带来的患病风险,老年朋友购买保险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更好的保护老年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关于老年人如何理性投保为大家普及知识。

     

    以下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购买保险是现代社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市场繁荣和人们风险意识增强,保险产品与个人、社会愈加息息相关。为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预防销售误导虚假宣传等风险,减少保险消费纠纷隐患,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理性投保意识,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3期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掌握理性投保的五个注意要点,增强个人合法权益保护意识。

    一注意:选择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

    购买保险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保险机构资质。消费者应从持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或在保险机构办理有效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处办理保险业务。销售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可登录银保监会官网-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查询。要特别注意的是:以“xx互助”“xx联盟”“xx统筹”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推出的互助活动,不是保险或互助保险,不要与商业保险混淆。如有互助计划、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等以互助保险名义或保险名义进行宣传,属于误导公众,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并非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且部分经营组织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

    二注意:了解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等重要条款,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均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消费者应当清楚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什么、不保什么、保费缴纳、保险金如何赔偿等,切勿“望文生义”“一勾到底”或是随意跟风购买,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和模糊保险责任、夸大保险责任、虚假宣传等风险。在投保过程中,无论是线下购买或是在互联网平台购买,消费者均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对特别提示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费缴纳、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犹豫期、退保损失、风险告知等合同重要条款应明确理解后再签字,以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三注意:积极配合可回溯、“双录”、回访等环节,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为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出台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金融机构销售“双录”等规定。同时,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在犹豫期内对合同期限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新单业务进行回访,向投保人确认是否知悉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犹豫期、退保损失等重要内容。可回溯、“双录”、回访等规定是对保险机构和保险销售人员的监督,督促其依法依规履行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内容说明、免责条款提示、风险告知等义务,也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告知、如实答复回访问题,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要求保险公司进行详细解释。

    四注意:正确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不被“高收益”误导

    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兼具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不同保险产品对于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储蓄功能侧重不同,此类产品具有保单利益不确定等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产品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此外,保障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均设有犹豫期。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保单工本费以外,将退还全部保费。

    五注意: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若发现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等违规行为,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消费者应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涉及要求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

    消费者要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

  • 老年消费者选购理财产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了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更是为老年消费者群体权益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为此,今天将围绕 “老年消费者选购理财产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大家普及相关知识。

    选购理财产品

    谨记"三看、三知、三不要"

     

    一看机构资质

    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销售金融产品资质,应通过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理财

    二看产品范围

    是否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为金融机构自营还是代销

    三看营销人员

    看是否具备销售该产品的从业资格,小心营销人员误导销售  

     

    知己

    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资金流动性要求

    知彼

    看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投向、风险等级和收费情况

    知收益率

    看产品预期收益是否大幅超越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是否存在产品承诺高额收益或夸大宣传。如果是以上情况,一般就存在金融陷阱


    不要轻信

    不要轻信虚假广告宣传

    不要贪婪

    不要被产品宣称的高收益所诱惑

    不要泄露

    不要随意泄露个人金融信息

    注:以上内容引用自福建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老年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手册》

     

    陆家嘴国泰人寿将持续贯彻落实老年保险消费者群体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保险消费者群体的权益。如您在购买我司保险产品前后有任何疑问,可联系您的服务人员,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95374,或前往我司营销网点咨询哦。

      

    (每个营销网点均设置老年群体专属通道)